記錄紙適用范圍
在80年代,熱敏記錄紙主要在電傳或傳真領域并伴之在其他方面的迅速發展,使其產量達到了10~30%的年增長速度。熱敏方式能有如此飛躍發展的背景,是它具備了靜電方式所沒有的魅力:一次發色,裝置小巧,價廉且幾乎無需維護,屬無碰撞印刷方式,使高速成為可能;在紙張生產方面,是水基一次涂布,成本僅為靜電記錄的1/2~1/3。
但是,在通訊傳真領域,從普通紙傳真機面世的1986年直至1990年代初這段期間內,由于普通紙傳真機體積大,一次性投資高,還未能對熱敏傳真機構成實質性的威脅。隨著近幾年普通紙傳真機小型化的進展,成本的下降,逐漸蠶食公司用的傳真機市場,對熱敏傳真機發動了強烈的沖擊,迫使熱敏傳真紙價格大幅下調,從而形成了目前并存的局面。
跨入90年代,通訊傳真領域,人們對熱敏傳真的前景產生了憂慮。筆者認為,普通紙傳真機的價格雖經不斷下調,仍然比熱敏紙傳真機昂貴,一次性投資大;體積雖然不斷縮小仍比熱敏紙傳真機大,家庭及個人用戶市場未能大量涉足;普通紙傳真機所耗墨粉費用也不菲;普通紙傳真件保存性雖好,但一般公司都需一式數份,仍要配用復印機;1993年統計,兩種傳真機數量比為2000萬對6萬,熱敏傳真機已有的市場占有率居于**優勢;熱敏傳真紙價格現已下調至1990年時的40%,大大增強了競爭能力。